冰敷好? 還是熱敷好?

「到底是冰敷好,還是熱敷好?」幾乎每次在演講的場合,都會有朋友問到這個問題。

大家都知道,急性發炎或是剛受傷的時候要冰敷,而慢性發炎或是慢性受傷的時候要熱敷。但是,大家心中難免還是有懷疑:「我又不是醫護人員,我怎麼分辨急性或是慢性的發炎?」,「如果我敷錯了,會不會怎麼樣啊?」,或是「冰敷要冰24 到48小時,之後就可以熱敷。這樣就對了嗎?」

冰敷的效應,主要是讓冰敷的部位溫度降低,這樣可以讓皮膚與皮下的血管收縮,減少局部的血液循環,達到降低新陳代謝的效果。冰敷同時還可以降低血管的通透能力,對於止血和消腫有很好的效果。此外,冰敷還可以減輕因為受傷所導致的肌肉痙攣,避免組織細胞的二次傷害。

相對的,熱敷的效應則是讓溫度升高,血管放鬆,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,藉由受傷部位的代謝速度增加,讓發炎物質迅速被排除體外,提升組織自癒力。此外,熱敷也可以讓身體變軟,增加軟組織的延展性及降低關節僵硬,還可以降低肌肉痙攣,同時達到舒緩疼痛與放鬆情緒的效果。

不管是冰敷或是熱敷,實際上都可以有止痛的效果。但如果使用錯誤,還是有可能讓受傷更嚴重,甚至導致新的傷害。我曾經遇過一位體育老師,在打網球的時候不小心扭傷了膝蓋,回家後很快就開始冰敷。平常都在教學生受傷要冰敷的他,很認真的用冰袋在受傷部位敷了兩個小時,結果冰袋一拿起來,發現冰敷的部位不但皮膚變得蒼白,而且連感覺功能都喪失了。原來他冰敷時間太久,組織都因為凍傷而壞死,幾天後看到的傷口已經變黑結痂。熱敷所導致的傷害就更多了,有許多人扭傷腳了之後馬上就熱敷,結果讓整個腳踝變得更痛更腫。還有最常見的是皮膚的燙傷。不管是用暖暖包、熱敷帶、電熱毯、或者是遠紅外線的光照儀器,都有可能造成燙傷!常見的狀況就是睡覺時使用電熱毯,或者是老人家用熱敷袋敷著看電視,一個不注意就把皮膚燙得紅腫起水泡。燙傷,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就發生!

冰敷與熱敷的時間最好都不要超過20分鐘。身體脂肪較少的部位,像是腳踝、膝蓋、手肘,敷的時間務必縮短,而且最好不定時就要翻起來檢視;即使是脂肪較多的部位,像是大腿或是臀部,也不要敷超過20分鐘。有些特殊的族群,例如感覺特別敏感或是遲鈍的人(例如糖尿病、中風的患者),血液循環機能異常的病患,冰敷與熱敷時應特別小心謹慎。而如果身體有開放性傷口,或者是皮膚對溫度敏感的人,就應該避免使用冰敷或是熱敷。

簡單的說,身體痠痛部位如果有明顯的紅、腫、熱、痛,或者是一個明確的急性運動傷害,不要懷疑,就是冰敷!而當發炎或受傷部位已經不再腫脹,或是不再那麼紅紅熱熱的時候,我們就可以開始熱敷了。冰敷熱敷的時機是以身體的實際狀況為主,而不要拘泥在幾個小時前要冰敷,幾個小時後才可以熱敷。只要把握一個原則:紅、腫、熱、痛時期就是冰敷,過了之後就是熱敷。

奧運隊醫 乎你身體有鬆,生活卡輕鬆

PRP 關節退化運動傷害專家

Picture of 奧運隊醫 林頌凱醫師

奧運隊醫 林頌凱醫師

林頌凱醫師,熱愛運動,學生時代就立志要當中華隊隊醫。致力於關節炎與運動傷害的非手術治療。

留言回應

FACEBOOK

近期文章

媒體專欄

彙整
返回頂端